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智利 1977 红酒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智利葡萄酒2017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1984年中国与多少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
亚洲
阿富汗
1955年1月20日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1984年11月1日
阿曼
1978年5月25日
阿塞拜疆
1992年4月2日
巴基斯坦
1951年5月21日
巴勒斯坦
1988年11月20日
巴林
1989年4月18日
朝鲜
1949年10月6日
东帝汶
2002年5月20日
菲律宾
1975年6月9日
格鲁吉亚
1992年6月9日
哈萨克斯坦
1992年1月3日
韩国
1992年8月24日
吉尔吉斯斯坦
1992年1月5日
柬埔寨
1958年7月19日
卡塔尔
1988年7月9日
科威特
1971年3月22日
老挝
1961年4月25日
黎巴嫩
1971年11月9日
马尔代夫
1972年10月14日
马来西亚
1974年5月31日
蒙古
1949年10月16日
孟加拉国
1975年10月4日
缅甸
1950年6月8日
尼泊尔
1955年8月1日
日本
1972年9月29日
塞浦路斯
1971年12月14日
沙特阿拉伯
1990年7月21日
斯里兰卡
1957年2月7日
塔吉克斯坦
1992年1月4日
泰国
1975年7月1日
土耳其
1971年8月4日
土库曼斯坦
1992年1月6日
文莱
1991年9月30日
乌兹别克斯坦
1992年1月3日
新加坡
1990年10月3日
叙利亚
1956年8月1日
亚美尼亚
1992年4月6日
也门
1956年9月24日
伊拉克
1958年8月25日
伊朗
1971年8月16日
以色列
1992年1月24日
印度
1950年4月1日
印度尼西亚
1950年4月13日
约旦
1977年4月7日
越南
1950年1月18日
非洲
阿尔及利亚
1958年12月20日
埃及
1956年5月30日
埃塞俄比亚
1970年11月24日
安哥拉
1983年1月12日
贝宁
1964年11月12日
博茨瓦纳
1975年1月6日
布隆迪
1963年12月21日
赤道几内亚
1970年10月15日
多哥
1972年9月19日
厄立特里亚
1993年5月24日
佛得角
1976年4月25日
刚果共和国
1964年2月22日
刚果民主共和国
1961年2月20日
吉布提
1979年1月8日
几内亚
1959年10月4日
几内亚比绍
1974年3月15日
加纳
1960年7月5日
加蓬
1974年4月20日
津巴布韦
1980年4月18日
喀麦隆
1971年3月26日
科摩罗
1975年11月13日
科特迪瓦
1983年3月2日
肯尼亚
1963年12月14日
莱索托
1983年4月30日
利比亚
1978年8月9日
卢旺达
1971年11月12日
马达加斯加
1972年11月6日
马里
1960年10月25日
毛里求斯
1972年4月15日
毛里塔尼亚
1965年7月19日
摩洛哥
1958年11月1日
莫桑比克
1975年6月25日
纳米比亚
1990年3月22日
南非
1998年1月1日
尼日尔
1974年7月20日
尼日利亚
1971年2月10日
塞拉利昂
1971年7月29日
塞舌尔
1976年6月30日
苏丹
1959年2月4日
索马里
1960年12月14
坦桑尼亚
1964年4月26日
突尼斯
1964年1月10日
乌干达
1962年10月18日
赞比亚
1964年10月29日
中非
1964年9月29日
欧洲
阿尔巴尼亚
1949年11月23日
爱尔兰
1979年6月22日
爱沙尼亚
1991年9月11日
安道尔
1994年6月29日
奥地利
1971年5月28日
白俄罗斯
1992年1月20日
保加利亚
1949年10月4日
比利时
1971年10月25日
冰岛
1971年12月8日
波兰
1949年10月7日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1995年4月3日
丹麦
1950年5月11日
德国
1972年10月11日
俄罗斯*
1949年10月3日
法国
1964年1月27日
芬兰
1950年10月28日
荷兰
1972年5月18日
捷克
1993年1月1日
克罗地亚
1992年5月13日
拉脱维亚
1991年9月12日
立陶宛
1991年9月14日
列支敦士登
1950年9月14日
卢森堡
1972年11月16日
罗马尼亚
1949年10月5日
马耳他
1972年1月31日
马其顿
1993年10月12日
摩尔多瓦
1992年1月30日
塞尔维亚和黑山**
1955年1月2日
挪威
1954年10月5日
葡萄牙
1979年2月8日
瑞典
1950年5月9日
瑞士
1950年9月14日
圣马力诺
1971年5月6日
斯洛伐克
1993年1月1日
斯洛文尼亚
1992年5月12日
乌克兰
1992年1月4日
西班牙
1973年3月9日
希腊
1972年6月5日
匈牙利
1949年10月6日
意大利
1970年11月6日
英国
1972年3月13日
美洲
阿根廷
1972年2月19日
安提瓜和巴布达
1983年1月1日
巴巴多斯
1977年5月30日
巴哈马
1997年5月23日
巴西
1974年8月15日
玻利维亚
1985年7月9日
多米尼克2004年3月23日
厄瓜多尔
1980年1月2日
哥伦比亚
1980年2月7日
古巴
1960年9月28日
圭亚那
1972年6月27日
加拿大
1970年10月13日
美国
1979年1月1日
格林纳达1985年10月1日
秘鲁
1971年11月2日
墨西哥
1972年2月14日
圣卢西亚
1997年9月1日
苏里南
1976年5月28日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1974年6月20日
委内瑞拉
1974年6月28日
乌拉圭
1988年2月3日
牙买加
1972年11月21日
智利
1970年12月15日
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
澳大利亚1972年12月21日
巴布亚新几内亚1976年10月12日
斐济1975年11月5日
基里巴斯1980年6月25日
库克群岛1997年7月25日
瑙鲁2002年7月21日
密克罗尼西亚1989年9月11日
萨摩亚1975年11月6日
汤加1998年11月2日
瓦努阿图1982年3月26日
新西兰1972年12月22日
1991年中国与多少个国家建交
1991年中国与138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亚洲
1949年
朝鲜1949年10月6日
蒙古1949年10月16日
1950年
越南1950年1月18日
印度1950年4月1日
印度尼西亚1950年4月13日
缅甸1950年6月8日
1951年
巴基斯坦1951年5月21日
1955年
阿富汗1955年1月20日
尼泊尔1955年8月1日
1956年
叙利亚1956年8月1日
也门1956年9月24日
1957年
斯里兰卡1957年2月7日
1958年
柬埔寨1958年7月19日
伊拉克1958年8月25日
1961年
老挝1961年4月25日
1971年
科威特1971年3月22日
土耳其1971年8月4日
伊朗1971年8月16日
黎巴嫩1971年11月9日
塞浦路斯1971年12月14日
1972年
毛里求斯1972年4月15日
日本1972年9月29日
马尔代夫1972年10月14日
1974年
马来西亚1974年5月31日
1975年
菲律宾1975年6月9日
泰国1975年7月1日
孟加拉国1975年10月4日
1977年
约旦1977年4月7日
1978年
阿曼1978年5月25日
1984年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84年11月1日
1988年
卡塔尔1988年7月9日
巴勒斯坦1988年11月20日
1989年
巴林1989年4月18日
1990年
沙特阿拉伯1990年7月21日
新加坡1990年10月3日
1991年
文莱1991年9月30日
非洲
1956年
埃及1956年5月30日
1958年
摩洛哥1958年11月1日
阿尔及利亚1958年12月20日
1959年
苏丹1959年2月4日
几内亚1959年10月4日
1960年
加纳1960年7月5日
马里1960年10月25日
索马里1960年12月14日
1961年
刚果民主共和国1961年2月20日
1962年
乌干达1962年10月18日
1963年
肯尼亚1963年12月14日
布隆迪1963年12月21日
1964年
突尼斯1964年1月10日
刚果共和国1964年2月22日
坦桑尼亚1964年4月26日
中非1964年9月29日
赞比亚1964年10月29日
贝宁1964年11月12日
1965年
毛里塔尼亚1965年7月19日
1970年
赤道几内亚1970年10月15日
埃塞俄比亚1970年11月24日
1971年
尼日利亚1971年2月10日
喀麦隆1971年3月26日
塞拉利昂1971年7月29日
卢旺达1971年11月12日
1972年
多哥1972年9月19日
马达加斯加1972年11月6日
1974年
几内亚比绍1974年3月15日
加蓬1974年4月20日
尼日尔1974年7月20日
1975年
博茨瓦纳1975年1月6日
莫桑比克1975年6月25日
科摩罗1975年11月13日
1976年
佛得角1976年4月25日
塞舌尔1976年6月30日
1977年
利比里亚1977年2月17日
1978年
利比亚1978年8月9日
1979年
吉布提1979年1月8日
1980年
津巴布韦1980年4月18日
1983年
安哥拉1983年1月12日
莱索托1983年4月30日
科特迪瓦1983年3月2日
1990年
纳米比亚1990年3月22日
欧洲
1949年
苏联1949年10月2日
保加利亚1949年10月4日
罗马尼亚1949年10月5日
匈牙利1949年10月6日
捷克斯洛伐克1949年10月6日
波兰1949年10月7日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年10月7日
阿尔巴尼亚1949年11月23日
1950年
瑞典1950年5月9日
丹麦1950年5月11日
列支敦士登1950年9月14日
瑞士1950年9月14日
芬兰1950年10月28日
1954年
挪威1954年10月5日
1955年
塞尔维亚1955年1月2日
南斯拉夫1959年1月10日
1964年
法国1964年1月27日
1970年
意大利1970年11月6日
1971年
圣马力诺1971年5月6日
奥地利1971年5月28日
比利时1971年10月25日
冰岛1971年12月8日
1972年
马耳他1972年1月31日
英国1972年3月13日
荷兰1972年5月18日
希腊1972年6月5日
德国1972年10月11日
卢森堡1972年11月16日
1973年
西班牙1973年3月9日
1979年
葡萄牙1979年2月8日
爱尔兰1979年6月22日
1991年
爱沙尼亚1991年9月11日
拉脱维亚1991年9月12日
立陶宛1991年9月14日
北美洲
1960年
古巴1960年9月28日
1970年
加拿大1970年10月13日
1972年
墨西哥1972年2月14日
牙买加1972年11月21日
1974年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1974年6月20日
1977年
巴巴多斯1977年5月30日
1979年
美国1979年1月1日
1983年
安提瓜和巴布达1983年1月1日
南美洲
1970年
智利1970年12月15日
1971年
秘鲁1971年11月2日
1972年
阿根廷1972年2月19日
圭亚那1972年6月27日
1974年
委内瑞拉1974年6月28日
巴西1974年8月15日
1976年
苏里南1976年5月28日
1980年
厄瓜多尔1980年1月2日
哥伦比亚1980年2月7日
1985年
玻利维亚1985年7月9日
1988年
乌拉圭1988年2月3日
大洋洲
澳大利亚1972年12月21日
新西兰1972年12月22日
1975年
斐济1975年11月5日
萨摩亚1975年11月6日
1976年
巴布亚新几内亚1976年10月12日
1982年
瓦努阿图1982年3月26日
1989年
密克罗尼西亚1989年9月11日
1990年
马绍尔群岛1990年11月16日
如何看待智利军事强人皮诺切特
皮诺切特:誉谤满天下的南美最后军事强人在20世纪的历史上,西班牙语系国家里出了两个极其复杂又充满争议的军事强人,一个是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大元帅,另一个是智利的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大元帅。
地处南美洲最南端、同南极洲隔着德雷克海峡相望,自称“天涯之国”的智利远不如位于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出名。但这个国家颇有特点,其西和南濒太平洋、北靠秘鲁、东邻玻利维亚及阿根廷,南北距离4300多公里,处在安第斯山脉与太平洋之间的东西平均距离却只有200公里(最宽处大约400公里左右),智利是世界上国土最狭长的国家之一,因之被称为“丝带国”。它还拥有全球最丰富的铜矿资源,盛产葡萄酒。南美大陆有12个国家,组成南美洲国家联盟,其中巴西、智利、阿根廷因国力较强被当地人叫作ABC强国。南美诸国在19世纪先后独立,而多数国家直至20世纪80年代,长期为形形色色的军人政府所把持。智利的皮诺切特政权,统治时间不算南美洲最长的,巴拉圭的军政府执政35年;也不算最严酷的,阿根廷军政府要凶横许多,但它可以说是政治经济转型最成功的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现已相当于北美和欧洲发达国家。正因为如此,皮氏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令爱他的人赞他是尽忠报国的真正军人,恨他的人骂他是作恶多端的暴君和独裁者。
当2006年末此公病危入院时,有民众自发在军医院外为他彻夜祈福;当年12月12日,智利军方在首都圣地亚哥军事学院为两天前逝去的这位前最高统帅举行隆重军事葬礼,多达6万人列队瞻仰其遗容,但执政的中间偏左的巴切莱特政府却拒绝为皮诺切特将军举办国葬或者宣布全国哀悼,在民间亦有不少人开香槟庆祝……军人皮诺切特
皮诺切特,1915年11月25日出生于智利的港口城市瓦尔帕莱索。1933年,他进入军校学习。1937年,以少尉军衔毕业加入陆军。1939年,晋升中尉。1940年,回到步兵学校学习。1943年1月30日,结婚,育有二子三女。
1948年,皮诺切特进入战争研究所。作为该所最年轻的军官,他尚有任务需要执行,次年才真正开始在研究所的学习;1951年,他获得参谋长职务,回到军校教书,同时在战争研究所做助教,讲授军事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的课程。另外他还积极参与军事学术刊物《百鹰》编辑。
1953年,皮诺切特晋升少校。随后回圣地亚哥接受了战争研究所教授职位的任命,后又入智利大学法学院学习;1956年,皮诺切特与一群年轻军官同时获选参与厄瓜多尔战争研究所的合作项目,为此他不得不放弃法学的学业,在合作的三年半中致力于地缘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及情报学的研究。
1959年末,皮诺切特回国入陆军第一师总部;1960年,他被任命为“埃斯莫拉尔达”军团司令。因任上工作出色,1963年,他被任命为战争研究所副所长;1968年,他出任陆军第二师参谋长。年底擢升为准将,出任第六师师长;1971年1月,皮诺切特任圣地亚哥驻军司令,晋升少将;1972年,被任命为陆军总参谋长。1973年8月23日,在智利国内政治斗争风起云涌之际,皮诺切特受命出任武装部队中最具实力的陆军总司令。从皮诺切特的军人生涯能看出,他并非一介武夫而且经历丰富,他从少尉干起,多次在一线部队和军事学府间转换岗位,对地缘战略、情报分析造诣颇深。早年打拼在军队中积攒的丰富人脉、自幼养成的自信坚强果断的个性、以及长期治学形成的视野,对皮诺切特今后执掌智利最高权力能一路闯过激流暗礁、识别各种危险,起到了一定作用。1973年发动政变推翻民选总统阿连德
1973年9月11日,皮诺切特将军亲自挥师包围总统府拉莫内达宫,智利空军出动飞机轰炸了陆军部队围困中的总统府,第29任总统、左翼社会党人萨尔瓦多.阿连德遇难。按照智利军方的说法,阿连德是用AK-47自杀的,枪托上嵌有黄金,上刻“致好友萨尔瓦多.阿连德,菲德尔.卡斯特罗赠”。但多年来,阿连德的支持者几乎一致说他是被政变军人杀害的;另一个版本则称,阿连德是在总统府外台阶上的激战中被杀。旋即皮诺切特建立军政府,中止宪法、解散国会、实施严厉的舆论管制、取缔所有左翼政党、暂停一切政治活动。此次政变还被视为冷战阶段,美苏两大强权在智利激烈角力的象征。阿连德出生于1908年6月26日,和皮诺切特是同乡。年轻时阿连德就参加智利社会党并成为其无可争辩的领导人,他先后担任过内阁部长、众议员、参议员等职,直至参议院议长。1952年、1958年、1964年,阿连德三次竞选总统失利,他曾自嘲说自己的墓碑上应该刻上“下一任智利总统长眠在此。”阿连德长期公开批评资本主义、支持工人运动、致力于推动社会革命,因此他在从肯尼迪到尼克松的历届美国政府中都不受欢迎。华盛顿担心智利会变成社会主义国家,并效法古巴加入苏联阵营。
美国在智利拥有实质性的经济利益,一旦激进的左翼执政,一些大公司的投资极可能被国有化或没收。尼克松政府对阿连德的仇视最深,1970年9月,尼克松总统指示中情局:“把智利经济搞垮,让阿连德上不了台,上了台也要把他赶下来。”
在1970年一场关乎智利未来命运的总统大选中,美国资助保守派候选人、前总统若热.亚历山德里;阿连德也从苏联那里获得财政支持。阿连德的人民团结联盟在大选中获得36.2%的微弱多数、亚历山德里为34.9%、排名第三的基督教民主党候选人拉多米尔.托米克得票为27.8%。依照当年智利宪法规定,如果没有总统候选人获得超过半数选票,将由国会从得票最高的两名候选人中选出总统,通常做法是选择得票最高的候选人。
大选后,美国中央情报局联系即将卸任的智利总统埃杜阿多.弗雷,希望他能说服所在的基督教民主党在国会投票中支持亚历山德里。按这一计划,亚氏在就任总统后将立刻辞职,并举行新一届大选。弗雷就能够合法地再次竞选总统(智利宪法不允许同一人连续担任两届总统,但对非连续的当选不设限制),依彼时情势,他应能轻松击败阿连德。但智利国会最终还是选择了阿连德,条件是要他签署一个“宪法承诺条款”,保证尊重并遵守宪法,所展开的社会改革不能破坏任何宪法条文。阿连德一就任总统,即着手推进号称“智利社会主义之路”的规划,包括大型工业(铜矿、银行等)的国有化、彻底改造医疗卫生系统、改革教育系统、给儿童提供免费牛奶、深化前总统弗雷的土地改革等。由于智利总统任期六年,不能连任,因此阿氏急于调整经济结构,“要想使他的事业得到继承,他不仅要组织改革,更重要的是必须获得成功。”
阿连德的具体措施包括:开征“福利税”、延期偿付外债、对国际贷款人和外国政府的债务不予偿还、提高工资、同时冻结物价。这些措施招致了地主、中产阶级、保守派、罗马天主教会(天主教会对政教分离的教育改革方向强烈不满)的一致反对。阿氏政策的中心是土地改革,这一改革在弗雷执政时就已启动,前政府没收了全国约1/5-1/4的易于接管的财产,但阿连德政府的目标是没收所有超过80公顷有基本灌溉的土地。另外,阿氏期望通过提供(在实行了国有化的企业中或者公共工程项目中的)工作机会,改善最贫穷国民的经济社会福利。
在阿连德任期的第一年,在经济部长奉行的扩张货币政策下,短期经济状况十分喜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6%,工业增长12%,而通货膨胀率从34.9%降至22.1%,失业率也明显回落至3.8%。但到了1972年,这一成果未能得到保持,出现无法控制的高至140%的通货膨胀;而政府采取的冻结物价政策反使得黑市上的大米、大豆、糖、面粉价格飞涨,超市货架上都看不到这些基本食物了。阿连德政府在1970年、1971年数次欲提高工人工资,却都被食品价格的连续上涨抵消。1971年,阿连德政府不顾美洲国家组织条约的规定,与古巴恢复外交关系。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对智利进行了一个月的超长访问,他公开对阿氏提出内政建议,出席大型集会,这让虎视眈眈的智利右翼认定,“「智利社会主义之路」就是要将智利送上与古巴一样的轨道。”
1972年10月,由没落中产阶级发起,卡车司机、小商人、一部分职业团体和学生积极参与,智利爆发第一波大规模的罢工浪潮,这次延续24天的罢工给经济以重击。同时,智利超过一半的出口依赖于铜,1971-1972年,国际铜价从1970年高峰时的66美元每吨,下降至48-49美元每吨,国际铜价的波动使危机中智利经济“雪上加霜”。
执政期间,阿连德政府与基督教民主党主导的国会摩擦不断。基督教民主党立场中间偏左,但在阿连德任内,该党与右翼的国家党结成联盟。他们指责阿氏将走古巴式道路,试图推翻他的一些激进改革措施。阿连德的政策和与哈瓦那的亲密联系,使远处的尼克松政府忧心忡忡,美国不断透过多边组织向智利施加经济压力,尼克松总统下令国务院和中央情报局渗透阿连德在国会与军中的反对派。智利国内对军事政变的担心由来已久,最早在1972年便有流言传出。1973年,因铜价快速下跌,智利经济坠入低谷。到9月,恶性通货膨胀和商品短缺导致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混乱。虽然经济指标下滑,但是阿连德所在的人民团结联盟在1973年早先举行的议会选举中所获席位仍些微上升至43%。此时基督教民主党与右翼的国家党结盟(“民主同盟”)反对阿连德政府,反对派在国会占多数但未过2/3,阿连德政府与国会的矛盾陷入僵局。1973年6月29日,罗伯托.索帕上校指挥的第二坦克团包围拉莫内达宫,但政变未遂;8月9日,弹压了索帕反叛的陆军总司令卡洛斯.普拉茨将军出任国防部长,但此决定招致军队普遍不满,导致他在8月22日一并辞去该职及所兼陆军总司令一职,皮诺切特将军取而代之。阿连德政府担心警察部队的忠诚度,始终不敢用之来平定军人发起的叛乱。
1973年8月,智利宪政危机浮出水面,最高法院抨击政府执行土地法不力,而国会指责阿连德政府违宪,号召军队维持国内秩序。9月上旬,阿氏欲通过公民投票来解决危机,但他还没来得及行动,1973年9月11日,皮诺切特领导军队突然出手,阿连德在总统府前中弹身亡,在南美大陆,他的形象如同切.格瓦拉一样,成为了左翼革命的标志。美国是否在军事政变前插手了智利政治?外界对尼克松政府介入程度至今众说纷纭。可信的是,中央情报局在皮诺切特军事政变前两天就得到了准确消息,但其坚称“没有直接参与”政变。时任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曾向尼克松总统汇报说:“美国没有发动政变。但是尽力创造政变的条件,包括领导经济制裁。”2000年白宫解密的文件显示,中情局曾企图在1970年阿连德就职之前推翻之,计划代号“福贝尔特”,这导致其时的智利陆军总司令勒内.施奈德被暗杀。
解密文件还表明,美国情报机构在智利军事政变前3周,决定拿出100万美元做反对阿连德势力的活动资金。皮诺切特执政时期智利秘密警察机构DINA的头目曼纽尔.康特雷拉斯,曾在1974年至1977年间为中情局提供机密情报,美方为此于1975年向他支付了一次性酬金。在1973年皮诺切特上台执政后的5年时间里,康特雷拉斯执掌情报系统,位高权重,他在智利的地位及人们对他的惧怕程度一度仅次于总统皮诺切特。1976年,康特雷拉斯策划了对正在华盛顿访问的前阿连德内阁外长、皮诺切特的政敌奥兰多.勒特里尔的谋杀;前陆军总司令普拉茨于1974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遇刺身亡。1977年,美国中断与康氏的联系,他在1993年因军政府时期犯下的谋杀罪被判处7年有期徒刑。皮诺切特执掌智利
1973年9月11日发动政变后,皮诺切特军政府对左翼政治活动的镇压导致至少约3,000人被杀或失踪,超过27,000人遭监禁或拷打,一些人被迫流亡国外。
政变初期建立的军政府,从1973年9月11日-1974年6月27日,由陆军代表—皮诺切特和海军、空军、宪兵各派一名代表组成,军方原本安排由四人轮流掌权,但皮诺切特的首要地位不久就得到了巩固。皮诺切特在回忆录里称自己为政变领导者,是他作为陆军总司令牵头与海军、空军、宪兵达成了政变计划。但近年来有和皮氏同时期的高级军官指出,他只是在政变发动前几天才勉强介入其中,且在政变过程中接受了其他军种(尤其是海军)的领导。
1974年6月27日,皮诺切特自任智利最高领导人。1974年12月17日,皮诺切特自任总统,并一直干到1990年3月11日。他的军衔也提升到“大元帅”,此前只有殖民政府首脑和智利开国元勋得到过这一军阶。军政府中的空军代表古斯塔博.雷逐渐对皮诺切特的独断专行不满,1978年7月24日,雷被逐出军政府。1977年至1978年间,因对美洲大陆南端的三个小岛(Picton,LennoxandNueva)归属发生争执,智利与同处军事独裁下的阿根廷濒临交火边缘,和两国都交好的梵蒂冈教皇保罗二世派出特使,化解了一场战争。1984年,智利以同阿根廷签署条约方式获得对争议岛屿的主权。
皮诺切特上台后,面对崩溃的经济局面,大刀阔斧的采取了市场化的经济改革措施,他称自己希望“将智利变成一个企业家的国度,而不是无产者的国度。”皮氏大胆起用“芝加哥男孩”(Chicagoboys、指一群在芝加哥大学学习过的经济学家,货币政策深受米尔顿.弗里德曼影响)来贯彻他的放松经济管制和私有化等主张。
皮诺切特政府先后废除最低工资,取消工会权利,将养老金体系、国有工业和银行进行私有化改革,降低了部分税收。这些政策的支持者们(特别是弗里德曼本人)宣称,“智利奇迹”是因此产生的(1970年-1990年,智利人均GDP实际增长了35%)。反对者则指出,智利失业率从1973年的4.3%上升至1983年的22%,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了40%。到皮诺切特当政的最后几年,情况才略有改善,1990年失业率降至7.8%,阿连德时期的物资短缺现象也得到改善。因受20世纪80年代初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80年代是其他拉美国家“失去的十年”。反观皮诺切特治下的智利,经济却保持了强劲且持久的增长,皮诺切特政府的经济政策有三个主要目标:经济自由化、国有企业私有化、稳定通货膨胀。1985年,智利发起第二轮私有化改革,修改之前的提高关税政策,并赋予中央银行更大的权力。80年代中叶,智利约45%的人口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下,到了1992年,智利的失业率下降到5%以下,每年平均GDP增长率达到6.2%。皮诺切特下台后,其继任者虽均为中左派,但他们继承了他的经济政策。
智利军政府在建立之初便与古巴断交,南美的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乌拉圭、阿根廷也纷纷建立右翼军事独裁。六国制定了“秃鹰计划”,旨在打击同盟国中的左翼“颠覆分子”、游击队和他们的同情者。智利是1982年4月-6月的福克兰群岛战争中唯一不支持阿根廷的南美洲国家,这使智利与英国的撒切尔夫人政府关系密切。里根、老布什执政时,华盛顿默认了皮诺切特政权,并提供军火物资。
1980年,智利过渡宪法条款规定,1988年10月5日将举行公民投票,决定是否给予皮诺切特新一届8年任期,如得不到多数支持,则在1989年做总统大选,1990年还政于民。1983年5月,皮诺切特政府镇压了反对派和劳工运动组织的示威及罢工。1986年,智利安全部门发现被取缔的智利共产党武装分支曼纽尔.罗德里格斯爱国前线(FPMR)走私的80吨武器,这一行动由古巴情报部门暗中操作,苏联和东德也介入其中。9月,其中一些武器被FPMR用于对皮诺切特的未遂暗杀,皮诺切特仅受轻伤,但他的5名保镖身亡。
1989年,智利举行总统大选,投票结果是反对票56%,赞成票44%,心高气傲的皮诺切特在选举中失利,被迫同意交权。中间偏左的基督教民主党的帕特里西奥.艾尔文获胜,1990年3月11日,皮诺切特离任。
皮诺切特卸任总统后,根据1980年宪法的规定,仍保留陆军总司令的职务至1998年3月;他还可在智利参议院拥有一个终身参议员席位,皮诺切特因这一职位获得司法豁免权。1998年9月,皮诺切特前往英国就医,休养期间遭西班牙法官加尔松发出国际逮捕令,于伦敦被捕后被软禁在他动手术的诊所,后来改于一个租来的豪华房子。西班牙法庭发出的传票,将其拘禁在伦敦家中达503天,经智利政府和军方多轮交涉,2000年3月2日,英国布莱尔政府以健康原因决定不将皮诺切特引渡至西班牙,他乘智利空军派来的专机回国。撒切尔夫人曾专程拜会滞留伦敦的皮诺切特,一直感念于皮氏在英阿战争时出手相助的她说,“我知道我们欠你的有多少……”2000年3月皮诺切特从英国返国后,又遭到智利法官古斯曼以绑架和杀人罪起诉,这引起军方强烈反弹。智利陆军总司令奥斯卡.伊苏列塔向总统拉戈斯明示,军方首脑们认为逮捕皮诺切特将军的决定威胁了智利的和平和稳定,并要求举行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以便让他们在国家出现危机的时刻有发言权。之后,一家上诉法庭暂时终止了对受到绑架和谋杀指控的皮诺切特将军发出的逮捕令;2002年,智利最高法院裁定皮诺切特因为血管痴呆症不适宜出庭接受侵犯人权的指控,他随即放弃在参议院的席位;2004年5月,智利最高法院又裁定皮氏具有接受审判的能力,同年12月他遭到多项罪名的起诉。
2006年11月25日,皮诺切特在度过91岁生日后,指派夫人宣读一份声明,称愿意承担在执政17年中所发生事件的政治责任。但是他再次为自己辩护,声称1973年军事政变的唯一目的是“使智利变得强大起来,避免走向分裂。”他拒绝了“独裁者”的帽子,皮诺切特说:“我不是独裁者,因为独裁者都不能善终,而我现在却过得很好。如果上帝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依然会选择像从前那么做!”2006年12月3日,皮诺切特因突发急性心肌梗塞和肺气肿送往圣地亚哥军医院接受治疗。10日14点15分,皮氏在该医院去世,终年91岁。消息在圣地亚哥引发骚乱,多人被捕。12月12日,皮诺切特的葬礼在圣地亚哥军事学院举行,智利国防部长布兰洛特代表政府出席,陆军总司令伊苏列塔在葬礼上发表讲话说:“皮诺切特是在国家处于最严重危机的时候承担起领导国家的职责,他当时确信没有其它办法能使国家摆脱危机。”
据一项在2017年11月19日智利总统大选前进行的民调显示,在皮诺切特军政府终结27年之后,仍有12%的智利人觉得皮诺切特将军是最好的领导人之一。而代表中右翼的皮涅拉能在2018年3月以大幅领先优势重登总统宝座,民众对右翼的支持是他走向胜利的关键。一家智利媒体说:“虽然影响力越来越弱,但皮诺切特主义在经济领域和智利最大政党独立民主联盟当中依然阴魂不散。皮涅拉虽然不是皮诺切特主义者,但他需要皮诺切特主义。”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
红酒挂杯多好还是少好
2025-07-27 01:49:56马博罗黑皮诺干红,品尝这款顶级红酒的正确姿势
2025-07-27 00:10:54珍藏梅多克干红葡萄酒:波尔多产区经典佳酿的传奇品味
2025-07-22 01:28:46探寻中国酿酒文化的瑰宝-西夏红酒的发展历程与传承
2025-07-16 01:20:28意大利威尔富红酒好吗-法国威尔斯干红葡萄酒
2025-07-15 02:29:27